QRコード
QRCODE
Information
おてもやんTOP

ログイン

アクセスカウンタ
読者登録
メールアドレスを入力して登録する事で、このブログの新着エントリーをメールでお届けいたします。解除は→こちら
現在の読者数 0人
プロフィール
lieghdgy

2021年10月13日

從薩提爾冰山理論,聽懂孩子的話中有話

美國家庭治療工作者薩提爾將人的內心比喻成一座冰山,外顯的行為僅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,水面下更巨大的是人們對事件和情境的感受、觀點,更涉及「自我」的完整性。

一個人的自我,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,能被外界看見的應對和行為模式,僅是浮出水面的一角,情緒、想法、觀點等等感受則藏在水面之下不易察覺。美國家庭治療工作者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藉由冰山的比喻,分析人的行為與所思所想,並檢視被人們長期忽略的「內在自我」。

薩提爾的冰山理論
如果把負面情緒想像成一座冰山,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可能是「擔心、害怕、脆弱、自卑」等複雜的組成。情緒的展現,也代表著一個人內心尚未被滿足的需求。例如,一個愛生氣的人,擁有一個害怕受

傷的內心,因為害怕受傷,所以先聲奪人,看起來像是在對別人生氣,實際上,是在氣自己;一個愛抱怨的人,因為害怕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到完美,所以常常指指點點,實際上,是在提醒對自己的要求。

薩提爾把所有的人際互動,都想像成一座冰山,再把人的內在和外在,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分。水面下的自我、需求、期待、觀點、感受的感受(Feelings about feelings)、感受等不同區塊層層堆疊,最後凝聚成浮在水面上,眾人看得見的外在表現和行為。

行為:應對他人與情境的外顯方式,以討好型、責備型、超理智型、打岔型、一致型等不同溝通風格為具體表現。

感受:感受分為身體上與心理上2個層面。身體上的感受包括放鬆、冷熱、痛癢、起雞皮疙瘩等;心理上的感受則是情緒,例如擔心、恐懼、焦慮。

感受的感受(Feelings about feelings):我們如何感知感受,換句話說則是對感受的評價,當我們能察覺感受的感受時,也能知道長期下來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的。

觀點:觀點由過去經驗形成的看法、信念和價值觀等,若能察覺到自己習慣性看待事情的方式,則能在各種情境下釐清分析自己的想法,並決定是否因應情境改變。

期待:除了自我期許之外,期待也涉及他人,如:對他人的期許、他人對自己的期許。

需求:薩提爾認為,人具有生命力、靈性,而這些皆是由渴望被愛、被接納、渴望有價值、渴望自由的精神和生命本質所組成。

自我:自我是支持人維持生命力和靈性的最底層,一旦人們能覺知到自我,便會有「我是完整的」感受,更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
Posted by lieghdgy at 16:50│Comments(0)
上の画像に書かれている文字を入力して下さい
 
<ご注意>
書き込まれた内容は公開され、ブログの持ち主だけが削除できます。